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新闻详情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书-壮族唢呐套曲

                    项目代码: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书

项目类别:        传统音乐          

项目名称:        壮族唢呐套曲        

保护单位: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市级或自治区级主管部门:  桂林市文化局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制

            二○一四年 三 月十九

一、项目简介

龙胜壮族唢呐套曲始源发祥于明清时期由广西宜州一带地域沿融江柳州市、融水县、融安县一直传入当今广为流传的三江县、龙胜县境内。目前最盛行的是三江县、龙胜县,尤以龙胜县保存、传承最完整、最草根的区域。该项目代表传承人梁玉文经多年不懈努力将其谱写成曲谱。主要系列有红、白喜事吹奏的两大曲调,共四十二首。龙胜壮族哨呐套曲一直是当地居民在红、白喜事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元素,是当地人民生活中拥有的重要性及其表现的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更是广西北壮民间音乐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使用场合的严格性、乐曲数量的丰富性、即兴性、完整性、鲜明的独特性,均保留了它龙胜壮族民间音乐的独特内核。

代表传承人梁玉文上五代祖辈均是有名的壮族唢呐师傅,他受先祖的陶冶,又加上本人学艺,娴熟地掌握了四十二首技艺,并教会了众多徒弟,技艺均较精湛。但由于当今社会变革而形成诸多因素之影响,这一瑰宝有着“青黄不接”的险境。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全力将它发扬光大,让这民间文化万代繁荣。

二、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类别

传统音乐

项目名称

壮族唢呐套曲

申报地区

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

涉及民族

壮族(北壮)

龙胜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境内,与柳州市毗邻。千百年来,龙胜壮族先民自河池南丹、宜洲庆远适入,沿融江经柳州市、融水县、融安县、三江县迁徙龙胜。这里是越城岭的山脚下,冬暖夏凉,雨水充沛,气候适宜,田园阡陌,百花齐放,高山峻岭,古树参天。勤劳朴实的十七万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

伴随着刘三姐文化的传入,与山歌繁衍交融,形成了多支的民间音乐体系,龙胜壮族唢呐套曲就是其中一种。它在龙胜多民族的文化融合中别具一格,这是缘于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

龙胜壮族唢呐曲始源发祥于明清时期由宜州一带地域沿融江、柳州市、融水县、融安县一直传入当今广为流传的三江县、龙胜县境内。目前已知最盛行的是龙胜、三江两县。如三江县斗江镇、和平乡以江荷寨为代表、独垌乡以孟寨为代表、周平乡以江断寨为代表、林溪乡以平埔、程阳、牙己、吉昌等村寨为代表,还有富禄乡、老堡乡、良口乡,南至丹州镇均是三江县盛行相同龙胜壮族唢呐曲调的区域。龙胜县桑江中下游一带广大地区(约占县境三分之一)即与三江县隔界的周边全是盛行之地。分别是瓢里镇全镇十一个行政村,乐江乡与瓢里相邻的村屯,三门镇与瓢里相邻的村屯。因此,形成了一个独有的壮族唢呐套曲民间文化圈。尤以龙胜县是保存、传承最完整的区域。

自明清以来,壮族先民自河池南丹、宜州庆远等地,沿融江,经柳州市、融水县、融安县、三江县迁入龙胜。而随着这一迁移,便把壮族的音乐与文化带到了这些地区,影响了整个融江流域,至今,壮族唢呐套曲也仍然活跃在龙胜、三江等地区。在婚丧礼俗中,这一套曲依然被使用。在各种仪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流传于龙胜县壮族唢呐套曲,最初时共有七十二首曲调,因时代变迁,很多曲调不断失传,现保存最完整的是龙胜县瓢里镇退休教师梁玉文师徒所传承下来的一套,共计四十二首。现存的这四十二首曲调,其中红事白事中都可吹奏的通用类曲包括请师傅、邀伴、红白大喜、接客、送客、上菜、上扣肉、扫桌、多谢、闹五更、走路、过庙门、过河、鲤鱼上滩、鲤鱼下滩、三步扬、三步跳、蜜蜂过界、四季共计十九首。仅用于红事上的分别为满堂红(两首)、小开门、大开门、美女梳头、美上娇、娘送女、离娘远、打马游街、游礼过街、唐王拜寿、催官上福、摧官上任、闹台席、收尾共十四曲。用于白事葬礼上的分别为满堂孝(两首)、出柩、行香、女送娘、烧祭文、上山、下葬、满堂红曲(白事用)共计九首。

1、使用场合的严格性。这一套唢呐曲在婚嫁丧葬、老人寿宴等仪式场合往往都有严格的步骤和规矩。          

2、乐曲数量的丰富性。虽然这套唢呐曲一部分已经失传,但仍然保持了极高的完整性。而完整演奏现有的四十二首曲调需要将近三个小时,这在仪式音乐的曲目数量上是较为丰富的。

3、乐曲演奏的即兴性。在整个曲调的演奏中,唢呐师傅都会根据现场的情况和自己的理解在保证乐句主干不变的前提下,加入变奏和装饰音。

4、它有一整套的体系,曲目内涵的深情,曲调的优美,延续着龙胜壮族民间音乐之大成,铸成了龙胜壮族独有的音乐体系。

5、所有的曲调,除《请师傅曲》外,在实际演奏中都要至少重复两遍或者演奏双数次,取好事成双之意。

龙胜壮族作为广西北壮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具有十分鲜明的独特性。在当地处在更为复杂的民族构成中,壮、侗、苗、瑶、汉各族都在当地人口中占据着几乎相匹配的比例,相互混居。在这种情况下,民族间的文化融合现象十分普遍,而龙胜壮族唢呐套曲却明显区别于当地其他民族所普遍使用的“义宁调”唢呐曲,保留了它完整的壮族音乐内核,在壮族同胞的重大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发展和最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与龙胜壮族的民族史、文化历史息息相关。它生动地体现着这一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这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音乐学等各个学科中都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繁荣,城乡人民忙于各种经营活动,已没有什么人愿意花时间去拜师学艺,如今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渐丰富,青壮年多沉浸入城乡家庭影院等活动而忽视了民间这一仅存的民族音乐,加上婚典寿庆也趋于从简,只有丧事举行一些传统仪式需请唢呐师傅。因而龙胜壮族唢呐套曲已有趋向“自然消亡”之境地。

相关

制品

及其

作品

种类有两种:第一种是主乐器具类,别名叫大乐器。用木质硬度适宜的树木人工或机器制作而成。分为大、中、小三种型号,均配有铜制喇叭,铜制喉管,喉管插上用稻草秆、小麦秆或山上野虫结成的上大下小筒状茧作哨子。筒管有七个孔,下方上端还有一孔,此孔作用在于当吹最高音时稍松开此孔兼之同时稍松上方最上端孔,让气流轻放小许,音质则能准确纯正发出,人也觉轻松。第二种是小直笛,别名叫细乐器,用竹子做成。有七孔,筒口上方配有木质做成的哨口。

姓名

性别

年龄

出生年月

代数

称谓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梁永贵

59

1814.09

上太曾祖父

祖传

不详

梁世昌

60

1836.02

太曾祖父

祖传

不详

梁保安

52

1884.03

曾祖父

祖传

不详

梁文和

52

1900.08

祖父

祖传

不详

白日龙

梁建林

52

55

1920.07

1928.01

师傅

父亲

师传

祖传

不详

梁玉文

66

1947.10

本人

师传

1963

吴志忠

41

1971.02

徒弟

师传

1989

梁钦刚

40

1972.03

徒弟

师传

1990

白春睦

45

1967.10

徒弟

师传

1985

梁光美

66

1947.11

徒弟

师传

1983

梁钦嵩

43

1969.04

徒弟

师传

1988

(群体)

梁玉文由青年时代起由于受祖父、父亲的熏陶,自然而然地对龙胜壮族唢呐曲产生深厚的兴趣,学会了演奏的基本要领。祖父、父亲的言传自教,学会了部分曲调,由于祖父谢世,父亲疾病缠身,在此状况下,又潜心从师师白日龙老师傅学整整一个冬天,同时又虚心向周围师傅接触求教,闲熟地掌握了七十二首中的四十二首曲子。在从艺40余年中,将此42首曲调用音乐乐谱精心整理,谱写成目前较为真实、标准、珍贵的龙胜壮唢呐套曲。在从艺当中传教了众多徒弟,以吴志忠、梁钦刚、梁钦嵩、白春睦等人为最优秀的杰出代表,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著作权人及手机号:杨江波   13878351757

照片说明:时间:2012年8月24日     地点:龙胜县大礼堂

画面内容: 唢呐一对

   

   著作权人及手机号:杨江波   13878351757

照片说明:时间:2012年8月24日     地点:龙胜县大礼堂

画面内容:唢呐师傅吹奏套曲前进行供奉先师的仪式

著作权人及手机号:杨江波   13878351757

照片说明:时间:2012年8月24日   地点:龙胜县大礼堂

画面内容:红喜唢呐吹奏

著作权人及手机号:蒙呈强  13877352036

照片说明:时间2012年6月11日   地点:龙胜县泗水乡

画面内容:白喜唢呐吹奏

著作权人及手机号:杨江波   13878351757

照片说明:时间:2012年8月24日     地点:龙胜县大礼堂

画面内容:2012年已开始对壮族唢呐套曲进行录制存档

著作权人及手机号:杨江波   13878351757

照片说明:时间:2012年8月24日     地点:龙胜县大礼堂

画面内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梁玉文(中)与徒弟们

著作权人及手机号:杨通林   13878350950

照片说明:时间2010年8月18日   地点:龙胜县龙胜镇山东寨

画面内容:壮族婚宴上吹奏壮族唢呐套曲的师傅

著作权人及手机号:杨鉷  13878351942

照片说明:时间2011年2月20日   地点:龙胜县龙胜镇滩头村

画面内容:如今壮族青年的婚礼已逐渐汉化

   

   著作权人及手机号:杨鉷  13878351942

照片说明:时间2011年2月20日   地点:龙胜县龙胜镇滩头村

画面内容:壮族婚宴上吹奏壮族唢呐套曲的师傅

著作权人及手机号:杨江波   13878351757

照片说明:时间:2012年8月22日     地点:龙胜县龙脊镇白水村

画面内容:壮族白喜事上吹奏壮族唢呐套曲的师傅

三、项目保护单位

建议

保护单位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

吴淑艳

法人类型

○企业法人 ○社会团体法人●事业单位法人 ○其它

(在对应○插入“●”)

通讯地址

广西桂林龙胜县龙胜镇北岸新区长田路文化综合楼

邮   编

541799

保护工作专门负责人

杨江波

职  务

副馆长

电    话

13878351757

电子邮箱

65029735@qq.com

法人证书或组织机构证明

保护单位有能力承担保护职责的说明

作为壮族唢呐套曲的保护单位,在承担保护职责方面具有以下方面的有利条件:

1、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梁玉文老师在工作上的大力支持。从事壮族唢呐套曲的演奏师傅也向传承人学习、交流,形成了保护这一项目的良好氛围。        

2、我馆抢救壮族唢呐套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工作起步较早。已积累了大量的文字资料、音频资料和视频资料。

3、收藏有壮族唢呐以及四十二首套曲曲谱等大批实物。

4、在县非物质文化宣传日都邀请了壮族唢呐套曲传承人参加,利用原生态的表演形式向世人展示。县文化馆有专职人员从事壮族唢呐套曲及习俗文化的研究、整理。

5、本馆的文化展示厅可以作为壮族唢呐套曲常年开展传承传播的活动场所。排练场、教室等也可以用于传承活动。同时还可以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到社区、乡镇、村寨开展传承活动。

保护单位

承诺

我单位承诺:

我单位申请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承诺如实填报所有申报材料,自愿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承担保护单位职责并同意自治区文化厅无偿使用申报材料进行宣传、推广。

                       

         盖章:

                                  年  月  日

传承人(群体)同意申报及参与

保护工作

声明书

我们作为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传承人(群体),同意申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并同意(建议保护单位名称)作为项目保护单位。愿意共同参与该项目的申报与保护工作。

签字或盖章(个人请签名并填写单位或住址;单位、群体请盖章):

年   月   日

四、项目保护计划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与实现的保护成效

1、对龙胜壮族唢呐曲有高度责任感的瓢里镇退休教师梁玉文将四十二首曲调认真进行校正,在口传的传统方式的基础上逐曲谱上乐理曲子。这一举动确实是非常及时的。

2、梁玉文师傅还精心培养了不少弟子,他们均达到娴熟的程度。可以说他们将是“燎原”的星星之火。

3、承蒙广西艺术学院李凡先生与梁玉文师傅一同下到三江县等地深入调查走访,发现了三江县乃至整个融江流域一带保存和流行与龙胜壮族唢呐套曲完全相同的事实,而且有许多师徒在从业。通过采访,他们均提供的详实信息为今后的挽救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他们是:

杨秀荣,70岁,高小,务农,三江县斗江镇东坪村东恒寨;

梁世庭,90岁,初中,务农,曾任教师,三江县斗江镇东坪村东恒寨

杨兵福,41岁,初中,务农,三江县林溪乡平埔寨

杨兵福介绍说,单是三江县林溪乡平埔寨就有四个老师傅七个徒弟,周围乡镇也都有吹唢呐的习俗,比如老堡、合累、良口、富禄、汉断、牙己、吉昌、程阳、孟寨、丛江等。

五年保护计划主要内容

(一)静态保护

1、组织人力进一步继续深入细致地开展壮族唢呐套曲的传承工作,彻底摸清壮族唢呐套曲发生、发展的历史沿袭,以及各壮族居住区传承谱系、史料及价值等全部状况。

2、进一步组织专家开展理论研究工作,不仅抓好壮族唢呐套曲的基础理论研究,而且抓好现存套曲的历史渊源、传袭等的理论研究。

3、将普查资料、采风材料和理论研究成果编纂成文本。

(二)动态保护

1、组织壮族唢呐套曲传承人进行四十二首套曲的全程拍摄、录音。

2、结合龙胜县各种文化宣传活动,广泛开展壮族唢呐套曲的传播,让人们近距离的了解壮族独特的民族文化。

保护内容

保护42首曲调的使用场合不变和旋律不变。

保护老艺人,培养传承人。

3、录制整理壮族唢呐套曲存档。

时  间

保护措施

预期目标

2015

组织相关专家走访周边县、乡、采访老艺人,收集、挖掘历史上原有的72首唢呐套曲其中的30首。

不断发现增加现有的42首唢呐套曲的数量

2016

组织专家进行整理2015年挖掘、收集到的唢呐曲谱。

印刷唢呐套曲曲谱、录音、拍摄套曲光碟

2017

在做好稳定原有42首曲牌的吹奏的同时,将新挖掘的曲牌进行传奏。

先在龙胜县瓢里乡界泉村等地进行传习,然后覆盖周边村落。

2018

举办全瓢里镇套曲培训班。

普及42首的演奏方法

2019

举办全县套曲培训班。

使壮族唢呐套曲在龙胜壮族地区开花结果

保障措施

1. 把壮族唢呐套曲的保护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广泛开展壮族民俗文化的调查研究。

2. 成立壮族唢呐套曲的保护小组,建立制度,落实责任,广泛宣传,收集整理壮族唢呐套曲遗失曲目,建立资料数据库。

3. 保护好壮族唢呐套曲的老艺人,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通过老艺人培养更多的接班人。

4. 深入举办壮族唢呐套曲的宣传活动,筹备出版套曲曲谱,建立民族博物馆,展示壮族民俗研究成果,使壮族唢呐套曲得到完整保存。

经费预算及

其依据说明

经费预算(万元 )

依据说明

资金来源(万元)

自筹

地方补助

拟申请自治区补助

5万

完善“壮族唢呐套曲”相关历史材料普查整理费用

1万

2万

3万

10万

建立“壮族唢呐套曲”传承人基地及民间传承人保护费用。

1万

2万

7万

10万

开办“壮族唢呐套曲”培训班及民间传承人保护费用

1万

2万

7万

10万

举办“壮族唢呐套曲”展示活动及民间传承人保护费用

1万

2万

7万

10万

对“壮族唢呐套曲”进行深入研究,成立保护团队及民间传承人保护费用

1万

2万

7万

备注

(如有在各栏目中未纳入的其它重要内容,请在此处填写)

270字以内(含标点)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周六至周日 :9:00-17:00
 联系方式
邓馆长:07737512218
邮箱:9423403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