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新闻详情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书-红瑶打旗公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书

项目类别:     民俗                    

申报项目名称:  红瑶打旗公                          

保护单位: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主管部门: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局

桂林市文化局印制

二○○八年三月三一日

  编  号:

 

  属  地:

 根

  分  类:

 其他

  项目名称:

 红瑶打旗公

  项目简介:

红瑶打旗公是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红瑶的传统民俗活动。每年的农历五月十四日为活动日。传说当年朝廷官兵(旗公)经常对瑶族同胞进行敲诈勒索,进村闯寨大肆骚扰。为了抗敌御侮,每当清兵来犯,瑶族青壮年都上山去准备木头石块,老人和小孩则留在寨里迷惑、引诱敌人。等敌人到了路口,就派腿脚最快的小孩子上山报信。这时,山上立即滚下木头扔下石块,打得敌人抱头鼠窜。为纪念胜利,以后每年都举行打旗公活动。届时,选几个壮年男子扛着旗充当“旗公”,寨里13岁以下的男孩,守在“旗公”必经路口,设置关卡。“旗公”一到,孩子们一齐砸泥巴,打得他们落荒而逃。孩子们穷追不舍,最后凯旋而归。活动表现了瑶族人民团结抗敌、奋勇战斗的大无畏精神。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红瑶打旗公逐渐演变为民族传统体育游戏,每年都要组织开展活动。

  调查地区:

 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潘内村

  填表时间:

 2007年9月


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调查

名  称

红瑶打旗公

别  称

民  族

瑶族

流传地区

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潘内村

环境地域
特征

“红瑶打旗公”主要活动在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潘内村,该村距离县城12公里,位于县城东南方向的越城岭海拔高达1916米“福平包”山脚下,周边森林茂密,山腰雄壮挺拔,巍峨险峻,崇山万叠,峭壁千寻,坡度很大,15度以下的缓坡仅占山地的15.8%,独特的自然条件造就了独特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开田、垒地、起屋、造林、种果……几乎每一项开拓和建设都在斜坡上进行,形成曲线云集的梯田,连绵不绝的油茶林和杉木松林。 潘内村气候为亚热气候,受季风影响较大,雨量充沛,山地集雨面积广,地表径流量大,因此溪河众多,水系发达,这里四季常青,青山下就是一个隐秘的水库,座座山岭都是晶莹的泉水涌流,处处高山都见流泉飞鸿,青山流水,相得益彰,合奏一支山区生命的乐章,确实是崇尚回归大自然的现代人的理想去处。

历史沿革

“红瑶打旗公”主要活动在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潘内村,自光绪年间开始流传,“打旗公”原是一项带纪念性质,祭祀祖先,禳灾祈福的仪俗,现在已发展为瑶族人民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运动。

文化背景
与传说

龙胜红瑶是瑶族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一支;早在东汉初年,勤劳智慧的红瑶先民就生活在龙胜偏僻的山区,迄今为止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他们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没有文字,先民只能用民族语言把一些历史事件及生产生活与民风民俗,编成生动易记的故事与歌谣等世代相传,未能全面系统的记述本民族史实。“红瑶打旗公”起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瑶族中传说大都一样,据瑶家老人说:潘内瑶族是从山东省青州大巷迁移来的,他们的祖先经过千辛万苦,爬山涉水,辗转不知多少个年代,才来到潘内这个地方;那时潘内到处是深山老林,他们披荆斩棘,开荒种地,开山造田,好不容易才生存下来。光绪年间,一个叫孔亚福的家伙在农历五月十四日这天带领几百兵勇,扛着两面大旗,耀武扬威地向瑶寨进袭。当时正值农忙季节,男人们都上山劳作去了,家里只有女人,就在兵临寨外情况万分紧急的时刻,有一个瑶族大婶急中生智,拿出一条花裙捆在一根竹竿上,扛到杨梅寨,插在稻草堆的轴柱上(地名“旗杆包”由此得来),接着又拿出镇寨铜锣重捶猛敲,并高声大喊:坏人来了!坏人来了!因为这里位置显眼,附近十多个寨子都能看到,男人们在山上看见高竿飘扬的红旗,听到急促的锣声和呼喊声,知道寨上出了事,便急忙从四面八方赶回来,得知情况后,立即集中在盘王庙商议抵抗之策,最后选出两名“将领”负责指挥战斗。瑶民们在两位“将领”的指挥下,同仇敌忾,英勇顽强,冲破了敌人的一道道关卡,把坏人团团围住,有的砸石头,有的丢泥巴,最后用滚木擂石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抱头鼠窜,丢下两面大旗狼狈溃逃。瑶民大获全胜。为了纪念这次护寨战的胜利,便把这天定为半年节,举行“打旗公”活动。 文化大革命“打旗公”活动停止。 1983年县里召开民族传统体育会议恢复“打旗公”活动。 1984年杨梅,孟山,白面三个组组成一个代表队参加自治区体育比赛,获银奖。

相关习俗

一年一度的 “打旗公”是潘内红瑶的一个传统的体育节日,也是潘内红瑶的半年节。在农历五月十四日这天,家家户户都包粽耙,杀鸡杀鸭,宰猪羊。早餐过后就举行一年一度妙趣横生的“打旗公”活动。

活动规则

其活动规则是:1、固定时间和行程路线。每年农历五月十四,群众自发集中到盘王庙,烧香祭拜红瑶祖先,从盘王矮庙出发,要经过三个关卡:凉亭、杨梅寨、盘王高庙。 2.旗公的选拔,规定“打旗公”小孩的年龄。“旗公”必须要经过群众推荐,选出寨中最优秀的中年男子。而参加打旗公的人,都规定是十二周岁以下的小朋友。在活动中一旦发现有超过十二周岁的“打旗公”者,将被罚出酒三十斤,肉十斤,第二天送到扛旗者家里。

活动内容
描述

五月十四这一天全寨都休息过节,红瑶妇女们穿上盛装,人们集中在盘王庙,由一些小男孩扛着“假旗公”(鱼尾旗)敲着锣鼓,吹着唢呐、笛子从杨梅寨旗杆包出发,一直到达盘王庙,以表示纪念“单旗婆”(那位用裙子当红旗的瑶族大婶)。然后全族人在盘王庙举行仪式,挑选出两名“旗公”(要求必须36周岁以上,身体健壮)扮演当年的敌人。由寨老给“旗公”授旗,“旗公”接过旗子,步出盘王庙,沿着当年打击敌人的路线出发,锣鼓手、唢呐、笛子队一路吹吹打打为整个活动呐喊助威。参加“打旗公”的人,规定是十二周岁以下的小朋友,他们“埋伏”在“旗公”必须经过的路线的关卡上,当“旗公”经过时,他们将准备好的一团团软泥巴朝“旗公”砸去,嘴里高喊着:“打呀!打呀!打旗公呀!”旗公举着旗在泥弹的猛烈攻击下机灵的腾、跳、闪、奔,躲过飞来的泥弹。当“旗公”每冲过一道关卡群众就送来熟肉、水酒、粽耙、杨梅,给旗公和打旗公的小孩吃,锣鼓手、唢呐、笛子队也及时赶来演奏乐曲。休息片刻,“旗公”吃饱喝足,接着继续前行。这样,冲过一道道关卡,形成一个又一个高潮,热闹的气氛喧嚣着整个山谷;直到最后,两位“旗公”转到寨边,活动才算结束。然而欢庆并没有结束,负责组织活动的寨老们把各家各户送来的食物分成数桌,人们畅饮交流,享受着节日带来的欢乐时光。

活动场所
描述

每年的“打旗公”活动都正值瑶民插田后不久的季节。“旗公”经过农田,踩倒了禾谷,活动结束后,主家需要重新整理农田;然而在秋收时稻谷不但不减产,竟比“打旗公”未经过的谷田有更好收成,所以“打旗公”象征“一年平安,五谷丰登”。瑶民们都希望“旗公”能经过自己的家的农田,换得吉祥。

其他
重要说明

重要价值:1.包含着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价值。“打旗公”体现了瑶族“本意”崇拜和社祭文化,承载着瑶族许多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瑶族人民长期在山区农耕劳作,通过带纪念性质的仪俗祭祀祖先,禳灾祈福。因那独具特色的文体娱乐形式,成为瑶族文化传统得以保持和延续的重要因素。 2.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打旗公“实际上是瑶族通过纪念祭祀祖先禳灾祈福的方式演变为民间文化的大荟萃,是瑶族人民用自己的民间器乐与其独特的纪念仪式相结合,集合体现了红瑶的文体艺术,充分展示了瑶族地区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和高度的艺术成就。 3.展示红瑶妇女心灵手巧,具有独特的服饰审美观。 “打旗公”正值春天,那漫山的野花,地里的庄稼,田里的禾苗,美丽的红瑶妇女这天身着盛装,它是瑶族传统的手工艺品,阿嫂穿上自己挑绣的花衣,阿妹穿着自己编织的珍贵锦衣,下身都穿着红瑶妇女突出的工艺蜡染花裙,戴上镯头,站在田埂上远远的观看,摇摆的花裙,如同朵朵红云,由山野飘过,洒下笑声盈盈。在这天瑶嫂和瑶妹们会注意别的姑娘身上彼此不同的花绣;红瑶妇女们聚集在一起互相学习,交流经验。而透过服饰这个侧面,充分体现了瑶族人民的艺术审美观,高超的手工艺水平和创作天赋,记载着红瑶民族服饰的形成,发展,折射出深厚的瑶族文化内涵。

备  注

调查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潘内村 调查时间:2007年9月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周六至周日 :9:00-17:00
 联系方式
邓馆长:07737512218
邮箱:9423403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