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新闻详情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书-龙脊稻作文化

                              申报项目代码: 10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书

项目类别:       生产商贸习俗                    

申报项目名称: 龙脊稻作文化                        

保护单位: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主管部门: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局

桂林市文化局印制

二○○九年二月二十五日

一、基本信息

属    地

龙胜县和平乡龙脊、平安、大寨、小寨村

项目名称

龙脊稻作文化

申 报 者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局

负 责 人

周艳红

通讯地址

龙胜县城东园路1号

邮   编

541700

电    话

0773-7513869

传   真

0773-7513869

电子信箱

Lsxwhj.2004@163.com

龙胜梯田在全县10个乡镇都有分布,最著名的要数龙脊梯田,龙脊梯田位于 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境内,距龙胜县城30公里,距桂林市96公里。海拔1100—300米,从林边到崖壁,从河谷至云里山巅,凡有土之地皆拓成梯田,大者不过一亩,小者仅能插下两三行禾苗;梯田如链如带,如龙似虎,从山脚一直盘绕到山顶,小山如螺,大山似塔,从而形成绵延数里,高耸入云的壮景,一年四季绘出“春叠根根银带,夏翻道道绿波,秋垒层层金阶,冬锁条条苍龙”的彩图,其神妙韵律和优美线条,堪称天下一绝,有“梯田世界之冠”之美称。自古以来,各族群众依山傍水,用时间、血汗和智慧拓荒造田,成就了图画般的梯田,以水稻种植为核心,在美丽的梯田上生产、生活、耕作与繁衍,创造了一系列灿烂独特的稻作文化。

二、项目说明

类 别

龙脊稻作文化

代 码

10

龙脊梯田分布在海拔300-1100米之间,最大坡度达50度,一层层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其线条行云流水,其规模磅礴壮观,是桂林旅游组成部分。龙脊梯田分为平安壮族梯田和金坑红瑶梯田,分别代表壮族文化和瑶族文化。平安梯田集中在平安寨,有七星伴月和九龙五虎两个景点和附近的龙脊古村。金坑梯田位于大寨地区,由大寨、田头、壮界、新寨、小寨五个寨子组成,主要观景在田头寨和大寨,分为1-3号景点。

650多年前的元末晚清期间,北壮、红瑶先民背井离乡从桂中、湖南洞庭、五溪一带迁入龙脊、平安、大寨等地,带来了种植水稻的先进技术,来到了水源丰富的龙脊,人们临水而居,以水稻种植为基础,一代代创业者组织起来,智慧和汗水造就了规模庞大的龙脊梯田,由此衍生了梯田上的一系列稻作文化。

耕作工序、梯田、民居、民族风情、文化遗存等,它们都与稻作文化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是稻作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

(1)耕作工序:耙秧田、播种、犁田、耙田、扯秧、插秧、耘田、修坎、割禾谷、打谷、铲田基、扶天基泥。

(2)美丽壮观的龙脊梯田是广西21个一级景点之一。

(3)风格独特的建筑民居,村寨居民均为木质“杆栏”建筑,屋顶做成小青瓦坡顶,主要采用悬山及歇山形式,并多有重檐与腰檐现出;建筑充分利用了复杂多变的地形,或按地形层层后缩、或垒台、或架空、或悬挑等,在这种困难的地形条件下产生了与环境有机结合、融为一体、造型质朴多样、个性强烈的建筑形式;建筑少有院落,以单栋为主,房屋开间多为三、五间,进深一般三至五架;建筑的分层比较合理,一般为三层,各层都有明确的功能,底层为存栏畜禽,放置农具杂物;二层设堂屋、火塘及主要卧室;地三层为阁楼,以存贮为主。建筑的结构以穿斗式木构架为主,基本做法是以主柱承梁,通过立柱直接将屋面重量传至基础,穿枋联系檐柱和中柱,保持立柱的稳定,木构架节点一般采用榫接;墙体只是用做围护或分隔空间,以木板为主。建筑的门扇窗棂造型多样,美观朴实,门扇多划分为虚实两部分,下部为封板实体,上部虚面成通格式图案花纹,花纹横竖相间成菱花、四角形及花鸟图案;窗棂充分利用棂条间相互榫结拼联的特点组成各式造型的图案。

(4)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龙脊”是因为居住在这一带的百姓生活在神龙之脊背之上而得名,龙脊壮族是北壮代表,服饰独特、风情独特,传统习俗铜鼓舞、师公舞、打扁担令人耳目一新;龙脊四宝:云雾茶、龙脊水酒、龙脊香糯、龙脊辣椒让人意犹未尽,北壮二声部民歌使人回味无穷;红瑶长发被列入上海世界吉尼斯记录,红瑶服饰列入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和谐的自然人工生态系统,美丽的梯田和民居的合理分布,高山竣岭林阴密布,山脚下溪河缭绕,加上旖旎的峰峦、幽源的谷壑、缠绵的云雾、葱郁的森林,共同形成了以梯田为中心的一个自然人工生态平衡系统。

(6)比较完整的文化遗存:遗存有古杉树,古松数一株,保留着龙胜山地梯形建筑布局形式独特的古老的“杆栏”吊脚楼、晒楼、凉亭,连接各户的石板路,石碾、石堆、石磨、石板水缸等石器用品一应俱全;刻在石板上的三鱼共首图、八卦图清晰可见,多种时刻文字依稀可辨,最有名的要数“廉石碑”。

制品及作品等

相 关 器 具、

犁、耙、木工刨、斧头、尺子、锯子、锄头、粪箕、锹、铲、铁钎、铁锤、木棰、竹子、杉木、墨斗线

龙脊、金坑的壮族和瑶族先民们自数百年前迁入此地,便在美丽的梯田上精耕细作修生养息,各种文化通过口授心传和演变传承至今。由于年代久远,没有文字记载,传承谱系很难考究。只能从人们口口相传中得知,平安壮家的祖先叫廖登仁,宜州人,第一个开荒造田。

      三、项目论证

(1)龙脊梯田美丽壮观。

(2)建筑民居风格独特。

(3)民俗风情丰富多彩。

(4)自然人工生态系统和谐壮观。

(5)文化遗存古老完整。

美丽壮观的龙脊梯田、风格独特的“干栏式”建筑民居、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保存完好的文化遗存以及和谐壮观的自然人工生态系统,既是国内少有的旅游资源,更是体现少数民族先辈勤劳智慧的代表作品,极具研究和开发价值。

1、没有必要的资金投入,各种文化遗存的有效维护、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都难以进行。

2、随着旅游的发展和追求经济收入的最大化,现在龙脊的开发,还是低层次、不完整、欠科学的开发,许多梯田搁置抛荒,开发和观赏价值面临严重挑战。

3、老一辈年纪与日俱增,各类民族风情的传承后继乏人。

四、项目管理

组织名称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局

责任人

周艳红

通讯地址

龙胜县城东园路1号

邮  编

541700

电    话

07717513869

传  真

07717513869

电子信箱

Lsxwhj.2004@163.com

1.两节投入210万元。1995 -2001年县政府牵头举办一年一度的“红衣节”,每年政府投入10万元,合计70万元;民间集资25万元。2002-2005年的“晒衣节”,政府每年投入15万元,合计60万元,民间集资55万元。

2.和平、泗水女童班13年来合计争取社会资金投入104万元。政府确保教师的全部工资。

3.《龙胜红瑶》、《龙胜红瑶民俗风情》两书投入资金24万元。

1、制定了《龙脊梯田景区管理规定》,成立了龙脊景区管理局,聘请专家对全县旅游进行了总体规划。

2、积极筹建龙脊生态博物馆。

3、每年划拨一定经费支持当地文化活动。

4、县政府组织举办一年一度的“龙脊春韵”和“金秋龙脊”文化旅游活动。

5、红瑶长发申报上海吉尼斯记录、红瑶服饰申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均获得成功。

6、举办梯田稻作文化学术会议,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稻作文化专业委员会的“中国稻作文化科学研究基地”落户龙胜龙脊,邀请中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题写碑名,提高龙脊稻作文化品位。

五、保护计划

保护内容

1、龙脊梯田的整体范围和线条的进一步延伸;

2、村寨里原始古朴的建筑民居;

3、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4、遗留下来的各种文化遗存。

时  间

保护措施

预期目标

2009年

宣传调查

建立基本档案资料申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

深入各村落实保护责任,提高农民自我管理意识。

深入各村开会宣传

成立专门的保护组织和机构

2011年

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分门别类对稻作文化的子项进行整理归档

建立比较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2012年

举办稻作文化相关项目培训班,筹备出版系列图书和展示研究成果。举办相关活动。

筹建稻作文化博物馆室,展示稻作文化及各种研究成果。

2013年

深入开展稻作文化系列活动,从学生抓起,把稻作文化列入乡土教材普及推广。  

完善稻作文化博物馆室各种设施,充分展示稻作文化及各种研究成果。使稻作文化成果深入人心。

保障措施

1. 把龙脊稻作文化的保护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广泛开展龙脊稻作文化的调查研究。

2. 成立龙脊稻作文化的保护小组,建立制度,落实责任,广泛宣传推介龙脊稻作文化,收集整理龙脊稻作文化的有关资料,建立资料数据库.

3. 保护好掌握龙脊稻作文化知识智能的老艺人,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通过老艺人培养更多的接班人。

4. 深入举办稻作文化系列活动,筹备出版系列图书,建立民族博物馆,展示龙脊稻作文化研究成果,使龙脊稻作文化相关项目得到完整保存。

建立机制

成立龙脊稻作文化保护领导小组,建立相关保护保障措施。

依据说明

及   其

经费预算

总预算120万元。1、前期普查经费及培训费,政府拨款5万元。2、保护建设经费50万元(群众集资10万元,政府拨款40万元)。3、举办红瑶“红衣节”活动经费50万元(群众自筹10万元,政府补助40万元)。4、地方配套资金15万元。

备注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周六至周日 :9:00-17:00
 联系方式
邓馆长:07737512218
邮箱:9423403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