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新闻详情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书-侗族祭萨

                            项目代码:  (X)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






项目名称:       侗  族  祭  萨        


项目类别:         民       俗          


保护单位: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主管部门: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局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印制

            2010年3月30日



一、项目简介


龙胜各族自治县的侗族主要分布在龙胜各族自治县的平等乡、乐江乡和瓢里镇境内,共36个行政村,与广西的三江侗族自治县和湖南的通道侗族自治县接壤,总人口为4.4万人,是全县人口最多的民族。他们都居住在上述两乡一镇沿河一带,面向河流和田垌,背靠山林和梯田,充满着与大自然和谐与共的诗情画意。

龙胜侗族有着奇特的祖母神崇拜,古老原始,源远流长。在其崇拜的各种神灵中,祖母神“萨玛”是至高无上的。在侗族古歌和神话传说的传颂中,大祖母“萨玛”集民族的始祖神、英雄神、保护神、社稷神、农神、歌神为一身,是侗民族强者、智者的代表,是侗族文明的源头,是世间一切美好善良的化身。正因为这样,侗族崇拜“萨”祭祀“萨”而形成的“萨”文化,自然成为侗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同时也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它内涵丰富,涉及广泛,形式多样,特色鲜明。

作为祭萨的载体,龙胜侗族村寨大多建有“萨坛”,它们不仅是侗族的一种文化符号,更成为这里的村魂寨胆。为感谢“萨”惠及千年的无边恩赐,为祈求她消灾弥难,护佑康宁,每月初一、十五和各种节日,人们都前往“萨坛”敬茶,烧香;春节期间,众人前来团祭,围起来合唱赞颂“萨”的耶歌。村寨里的戏班、芦笙队要外出做客,年轻人要上山砍树、下河放排,都要来到“萨坛”前约法三章并祈求平安。每年农历二月的第一个卯日,是“萨”的生日,这一天被办成了色彩纷呈的“祭萨”节,成为全方位展示侗族文化的大平台。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几乎所有的风俗文化都来认它们的根,祝贺它们共同的节日。

有规矩有讲究的祭祀仪式是“祭萨”节的亮点,但毕竟只是师公一个人的事,而且仅仅是一个引子而已。接下来的歌舞表演,才是节日的重头戏,那是村人激情的释放。唱“萨”的耶歌,众人整齐的脚步声,像卷起一阵旋风;“款师”宣讲缅怀祖先迁徙和创业的款词,众人的应和,像春雷声声;踩着立春的鼓点,春牛舞出行了,十二道农活被歌声舞步美丽的包装;裹挟着灭虫除害的威力,草龙驾着雄风腾空了。侗族大歌、琵琶歌、笛子歌、双歌、换段歌;劳动歌、生活歌、礼俗歌、情歌……或热烈奔放,或委婉悠扬,无不蕴藉优雅,律清韵长,无不体现萨玛开启的侗族文化的根深叶茂。节目表演够了,众人又兴致勃勃地入座长长的合拔饭宴席。品尝各自带来的美酒佳肴,按酒歌的节奏喝转转酒和交杯酒,享受典雅的精神大餐。晚上,人们还要唱戏联欢,通宵达旦才尽兴。

所有这一切,都笼罩在一种悠远的、充满内聚力的文化氛围里,也生动地折射了龙胜侗族的精神生态和文化生态。举办祭萨活动,对于繁荣和保护侗族优秀文化,使之得以薪火相传,对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二、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侗族祭萨

属    地

龙胜各族自治县

保护单位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法人代表

蒙呈强

通讯地址

龙胜县城东园路1号

邮   编

541700

电    话

0773-7518313

传   真

0773-7513185

电子邮箱

Lsxwhj.2004@163.com

“祭萨”活动是侗族地区的一项祭祖活动。主要流传于龙胜各族自治县的乐江乡、平等乡、瓢里镇的侗族各村寨当中,“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经中断,近年来逐渐恢复。乐江乡宝赠村的“祭萨”活动流源已久,至今依然盛行,是侗族“祭萨”的代表性传承地。

龙胜侗族地区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以农业稻谷为主,是盛产糯米之地。当地人住的是吊脚楼,村寨大路小巷都铺设石板路,建有风雨桥、鼓楼。是广西与湖南的交界处,但交通闭塞,有些地区至今未通班车,或已修有乡级路未交付使用,村民出行困难,信息闭塞。代表性传承地宝赠村地处越城岭山脉,距县城六十多公里,海拔1千多米。全村按姓氏分成三个小寨即:江平、普团和上寨,该村与湖南省通道县相邻。

















三、项目说明


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乐江乡、平等乡、瓢里镇等侗族居住地。

生活在龙胜各族自治县境内的侗族,早在900多年前就来到这里。

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宗教信仰有着原始宗教的深重色彩。他们相信万物有灵,崇拜多神,但是在他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神是祖母神“萨玛”(萨:侗语,即祖母;玛:侗语,即大,萨玛就是大祖母),她是侗族共同的原祖母,具有多重的身份。她是耕种、纺织的能手,又是唱歌的能手,既是劳动神、歌神,又是创世神。侗族古典《耶萨》(即歌唱大神母的古典耶歌)中有“大祖母河源浣棉纱,开天劈地也是她”的说法,关于她身世的内容,在口语传承的洪水滔天、再造人类的神话传说中,也有所反映。传说她还是一个能镇百鬼,灭灾殃,驱邪送瘟的保护神,是一个公道正派、大公无私、舍己为群,威望极高的女酋长,是一个呼风唤雨、能征善战的女将领,一个能带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把天下管理得和谐有序的社稷神,同时又是一个充满母爱、母情、慈母性的原始母亲神。在她身上集中了侗族祖先勤劳、勇敢、智慧、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助人为乐等优秀品质,是侗族美好理想的寄托。

作为对最高女神虔诚崇拜的载体,龙胜侗族祭萨自古就有它奇特有场地和仪式。祭萨场地叫“萨坛”,它是露天的,一个用木栅围起来不让人畜踩踏的圆土堆。没有金身塑像,只有神位,插一把纸伞,种一棵常青树,简约,朴素,充满象征意义。坛的下面埋有铁锅、铁铸三脚等萨(妇女)所用的炊具,神位前还供着一双草鞋,这一切生动地说明她平民化的属性。

“萨坛”有专人管理,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每一个节日,村人都来敬香献茶;每年舞龙舞狮、闹春牛的时候,龙狮队、春牛队首先要到“萨坛”前膜拜告知。侗族有集体出访外寨去唱歌、唱戏、赛芦笙的风俗,出发前,歌队、戏班、芦笙队都在“萨坛”前约法三章,并祈祝出访顺利。过去,村寨一旦出现瘟疫流行或鸡飞狗叫等不祥征兆时,人们都要及时组织禁寨“祭萨”,以求村民安泰。关于萨的生日,侗族古典《耶萨》中是这样唱的:“萨在农历二月卯日生,每到这天齐欢腾”。每年农历二月第一个卯日,便成为当年有大祭。

那一天,铁炮隆隆,笙歌阵阵,身着民族盛装的男男女女,争相给“萨”上香烧纸,许下各自美好的心愿。在师公完成生祭(用活牲畜祭祀)和熟祭(用煮熟了祭品祭祀)的程序以后,各家主妇在坛前点燃火把将萨玛播下的火种带回家去,象征着光明和幸福的传承。紧接着,众人应着同一节奏踏歌起舞,高唱歌唱萨玛的《耶萨》,“款师”在众人的应和中宣讲祖先艰苦创业的款词,咏叹妇女身世的琵琶歌、欢快的大歌、委婉的笛子歌纷纷唱响。模拟十二道农活,催促人勤春早的春牛舞,和除虫消灾、祈祝丰收的草龙舞相继登场。所有的歌舞都与“萨玛”息息相关,因为她是侗人生命、生产、生活的源头。坛前的文化活动结束后,村民们纷纷带上自家最拿手的饭菜和好酒,聚到一起吃合拢饭,分享节日的快乐。晚上,人们还要唱侗戏联欢。

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龙胜侗族“祭萨”被当作封建迷信扫除,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党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视,这一寄寓着侗族人民美好心愿的“祭萨”活动才得以恢复。近几年来,龙胜各族自治县已把侗“族祭”萨列为民族传统文化重点保护项目,加以引导和扶持,并在2008年进入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师公主祭

2、款师宣讲《祖先起源款》,众人应和。

3、众人合唱《歌唱萨的耶歌》。

4、众人分享在萨坛前煮熟,由师公分发的“平安粥”。

5、各家主妇在萨坛前点燃火把,把萨玛播下的火种带回家里,寓意为薪火代代相传。

6、民族歌舞表演,春牛舞、草龙舞、芦笙舞、纺纱织布舞、大歌、琵琶歌、笛子歌、双歌、换段歌一一展示。

7、摆长桌宴,吃百家合拢饭。

8、晚上演侗戏、联欢。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祭神一套物品:香炉、香、钱线、酒杯、茶杯、猪头、脚、内脏一付、铁炮、芦笙、餐具。
















乐江乡宝赠村祭萨主持、祭祀活动祭师传承谱系

代别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

民族

传承方式

主持

时间

居住地址

1

吴成琥

1755

不详

侗族

师传

不详

宝赠村

2

吴仕交

1945

不详

侗族

师传

不祥

宝赠村

3

吴万才

1822

不详

侗族

师传

不详

宝赠村

4

吴宗明

1854

不详

侗族

师传

不详

宝赠村


吴昌德

1928

不详

侗族

师传

不详

宝赠村

5

吴永庆

1923

小学

侗族

师传

1950

宝赠村

6

吴代林

1936

小学

侗族

师传

1994

宝赠村


吴永能

1949

初中

侗族

师传

2004

宝赠村

乐江乡宝赠村侗族祭萨“讲款”款师传承谱系

代别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

民族

传承

方式

主持

时间

居住地点

1

吴均辉

1673年

不祥

侗族

师传

1715

宝赠村

2

吴仕交

1745年

不祥

侗族

师传

1787

宝赠村


吴万才

1822年

不详

侗族

师传

1862


3

吴成连

1890年

不祥

侗族

师传

1934

宝赠村

4

吴崇华

1905.7.10

不祥

侗族

师传

1958

宝赠村

5

吴代荣

1947.7.12

小学

侗族

师传

1990

宝赠村

平等乡龙坪村侗族祭萨“讲款”款师传承谱系

代别

姓名

性别

民族

出生年月

传承方式

主持时间

住址

1

吴凤仙

1833.10

师传

1879-1902

龙坪村

2

欧培妞

1871.9

师传

1902-1928

龙坪村

3

吴月英

1895.5

师传

1928-1950

龙坪村

4

杨美珍

1932.12

师传

1950-1980

龙坪村

5

杨玉菊

1951.11

师传

1980-

龙坪村










乐江乡宝赠村祭萨“萨孙”的传承谱系

一九九一年:吴  光、吴代义、吴  魁

一九九二年:吴代荣、吴孟贤、吴和平

一九九三年:吴代荣、吴孟贤、吴和平

一九九四年:吴必康、吴建春、吴代松

一九九五年:吴必康、吴建春、吴代松

一九九六年:吴  光、吴代荣、吴和平

一九九七年:吴  魁、吴必治、吴必宇

一九九八年:吴代立、吴  健、吴必善

一九九九年:吴代业、吴必敏、吴必勇

二○○一年:吴孟贤、吴永能、吴代林

二○○二年:吴必会、吴昌献、吴国春、黄功吉、杨  雄、易汉泽

二○○三年:吴必峰、吴政宗、吴必山、吴代吉

二○○四年:吴必林、吴国雄、吴顺学、伍  能、吴必坤、伍  胜

二○○五年:吴必松、吴必现、吴必伟、吴国林、吴必健、吴必能

二○○六年:吴必良、吴  广、吴昌明、吴海波、吴必昌、伍军雄、伍小三、易千克

二○○七年:吴必瑞、吴先金、吴顺道、吴  昌、易春浩、吴昌任

二○○八年:吴必玉、吴必卫、吴国兵、吴革伟、吴义丛、吴国善、吴必现、吴昌仕

二○○九年:吴必春、吴必储、吴必刚、黄定跃

二○一○年:吴海丛、吴代元、吴革忠、姚红春、吴进兵、伍新民、吴国勇


1、侗族祭萨祭师代表性传承人:吴永能

2、侗族祭萨“讲款”款师代表性传承人:吴代荣

(均为乐江乡宝赠村人)










四、项目论证


龙胜侗族祭萨悠久,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以下主要特征:

1、辐射性、综合性和兼容性。因为祖母神崇拜是侗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它能辐射到侗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所有的风情文化与它都能与“祭萨”有所联系,都能以它为平台得以充分的展示。

2、文化内涵的丰富性。祭萨活动从侗族的信仰文化延伸到侗族的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歌舞文化、礼俗文化和人生习俗、生产习俗、生活习俗、岁时习俗等方方面面,文化内涵极其丰富。

3、独特性与活在侗人心目中的活形态性。祭萨活动是侗族母系氏族社会的历史遗存,母系崇拜不被后来强势的父系崇拜所取代,说明它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4、原质性与淳朴性。从萨崇拜的神话传说到祭萨时所唱的古侗歌、古侗款,一切都充满着淳朴的原汁原味和原情态。

5、广泛性与群众性。参加者广泛,涉及到家家户户,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活动。

6、多功能性。由于萨玛身上集中了侗族人民的优秀品质,寄托着他们美好的理想和心愿,因此,祭萨活动既有缅怀、思源的意思,也含有熏陶、教化、鞭策、激励、传承的心愿。祭萨不仅具有感召人团结人,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铸造民族魂的功力,同时还具有保护和传承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

   对于铸造民族魂和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具有重要的价值。萨玛是侗族文明的肇始,是崇高美好的象征,集劳动美、创造美、人道主义的母性美、人类之爱的社会美、精神美等等美于一身,是侗族子孙后代学习的楷模。因此,祭萨活动与愚昧迷信完全是两码事,祭萨活动其实就是将一个民族集结到真善美的旗帜下。对于培育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助人为乐、舍己为群等伟大崇高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感召力和内聚力,具有重要的价值。

1、学术价值。侗族的祖母神崇拜,是中国女神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侗族将萨玛作为首席女神来崇拜和祭祀,是中国女神文化的一朵奇葩,具有既丰富又奇特的文化内涵,是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民间文化等学科研究的对象,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2、应用价值。挖掘、保护和传承侗族祭萨文化,(1)有利于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向心力。(2)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3)龙胜是旅游县,可以将祭萨节培育和打造成旅游的文化品牌。

1、多年的风雨沧桑,特别是经历“文化大革命”,祭萨的载体萨坛,受到严重破坏,有的场地或改作他用或被强行占领,难以恢复。

2、受商品经济发展中不良思潮的影响,一些人发生信仰危机,瞧不起民族文化,认为搞祭萨活动有悖于经济的发展,对此漠不关心。

3、青年人外出打工多,留守人员成为祭萨活动的主体,传承成了大问题。

4、资金不足,活动场所缺乏,有关设备陈旧不全。

5、有关祭萨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款词散失严重,需要及时搜集、抢救。





画面内容:喝“萨”粥

画面内容:祭师主持祭祀仪式

画面内容:祭萨时款师讲款

画面内容:乐江乡宝赠村萨坛正面

画面内容:萨坛内香火旺

画面内容:维修萨坛







五、项目管理



1、当地政府、文化部门给予肯定和支持,每年派人员帮助开展活动。

   2、历年来文化部门在经济上给予一定支助,维修扩建项目场地,拓展、延伸项目空间。

   3、作为旅游开发项目进行宣传,深挖文化内涵。

   4、把它作为一年一度侗族大事记,开展多以民间自筹,政府扶持帮助为辅,使活动不中断。







1、自1995年开始,群众每年便自发筹集资金,累计筹资25万元用于每年组织开展活动。

2、2005年开始,县、乡等相关单位对活动进行扶持,累计投入12万元。

3、本地在外工作、务工人员捐资11万元。


























六、保护计划


保护内容

全面系统,完善地保护“侗族祭萨”的艺术形式,以及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突出作为侗族特色,集中反映侗族文化艺术的各种侗族服饰、侗族音乐、侗族舞蹈、侗族风情作为保护对象。

1、保护活动传承人、法师;

2、保护相关活动,如侗族音乐、舞蹈的传承人;

3、维修萨坛、款碑和整理系列款词文献;

4、修缮侗寨鼓楼、石板坪、石板路等侗寨特色的古建筑。

5、培养青少年学习音乐、舞蹈,促进传统艺术,保护继承,提高民间艺术水平。

时  间

保护措施

预期目标

2010年

1、召开侗族地区“侗族祭萨”学术研讨会。

2、完善口传史料,相关文献整理。

全面挖掘整理“祭萨”活动的程序、资料、内涵与外延。

2011年

全面整理、挖掘相关传统文化艺术,如侗族芦笙、琵琶歌等。

提升活动的举办水平,扩大活动的影响力。

2012年

恢复一些地区“祭萨”活动,使“祭萨”在侗族地区全面传承。

普及传统艺术,提高艺术水平。

2013年

维修鼓楼、戏台、风雨桥等传统设施。

向社会筹集资金,成立保护管理中心、展示中心。

2014年

1、开展“侗族祭萨”流派及传承人数据库工作。

2、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相关民间艺术进行整理。

数据库建立,网上展示平台建立。

保障措施

1、确保保护资金,在争取中央、地方政府每年拨款外,同时向社会广募集资,建立“侗族祭萨”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基金。

2、在原有调查的基础上,对“侗族祭萨”及相关文化艺术资源全面普查,收集整理,对相关资料进行数据化处理,建立数据库。

3、挖掘、整理相关侗族传统艺术,开展侗族民间艺术培训和普及工作。

4、召开研讨会等,出版研究文集和相关资料文献。

5、维修相关侗族古建筑和基础设施。

经费预算及

其依据说明  


经费预算


依据说明


地方配套资金

200万元

1、史料、文献、整理经费;

2、古迹维修经费;

3、活动开展经费;

4、管理、展示中心建设。

地方配套资金80万元

备注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周六至周日 :9:00-17:00
 联系方式
邓馆长:07737512218
邮箱:9423403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