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新闻详情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书-盘瑶服饰

                  项目代码:X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书

项目名称:       盘瑶服饰        

项目类别:         民       俗          

保护单位: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主管部门: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印制

二○○九年八月十八日

盘瑶服饰简介

龙胜盘瑶主要分布在和平乡白水村、大柳村、黄江村;龙胜镇上孟村大坪塘、勒黄村山东寨;江底乡江底、建新、城岭、李江等村;平等乡广南、半河、甲河等村;三门镇花桥、大地、花坪、双朗等村;泗水乡细门、八滩等村。龙胜盘瑶历史悠久,祖籍在湖南的湘、资、沅江流域和洞庭湖沿岸地区,在汉武帝平南越时,宋代前已迁入龙胜。

盘瑶妇女的服饰由头巾、上衣、坎肩、围裙、腰带等组成。头巾一般为一丈二尺长,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少女头巾以浅色和红色为主,象征妙龄如花,青春红似火,又是未婚的标志。中年妇女多用蓝色,寓意洁朗如天,纯情似水。老年妇女则用青色,表示庄重稳健,青松不老。上衣除领口衣脚袖筒刺绣外,其他部位少见绣花,看去朴素而庄重。布衣扣五对,象征五神临门。搭肩,也称坎肩,用若干层布料叠成,呈椭圆形状,搭在肩上既具装饰美,又有实用价值。挑重担、背背篓时,能减轻对肩膀的重压和摩擦,避免衣饰磨损,可谓别具匠心。围裙用珍珠银链点缀装饰,光彩夺目,行走在山间小道,只闻环佩叮咚。裙边饰以山峦图案,意在山峦之中安居乐业。裙的中央不绣花草,表示心地纯洁。腰带用手工织成的线带,宽约六寸,长约六尺。中部用浓艳的红色,意味心中炽热。两端绣花草飞禽,缀上银珠,结束在身后,宛如花开并蒂,意结同心。裤脚边要绣约五寸高的奇形花样,构图浪漫。盘瑶妇女的服饰,从上到下,配合得十分得体,完美和谐,丽而不华,娇而不浮,且多有寓意,表现了瑶族妇女的聪明才智,它是很有欣赏价值的民族工艺品。

                               二、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盘瑶服饰

属   地

龙胜各族自治县

保护单位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负 责 人

杨光足

通讯地址

龙胜县城东园路1号

邮   编

541700

电    话

0773-7518313

传   真

0773-7513185

电子信箱

Lsxwhj.2004@163.com

龙胜盘瑶主要分布在和平乡白水村、大柳村、黄江村;龙胜镇上孟村大坪塘、勒黄村山东寨;江底乡江底、建新、城岭、李江等村;泗水乡的八滩、细门村;三门镇花桥、大地、花坪、双朗村等;平等乡的半河、甲河、广南等村。龙胜盘瑶历史悠久,祖籍在湖南的湘、资、沅江流域和洞庭湖沿岸地区。多居住在海拔较高的高山,部分居住在半山或沿河地带。依山建立村寨。居住地地质松软,水源丰富,温暖湿润,宜于农、林、牧、副业的发展,这里植被完好,一年四季常青。

三、项目说明

龙胜盘瑶主要分布在:龙胜镇、和平乡、泗水乡、三门镇、平等乡、江底乡。

   瑶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族。关于她的族源,史学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瑶族远古时期被称为“摇民”,是帝舜的一支。《山海经》说:“帝舜生戏,戏一摇民”(何光岳《南蛮源流史》)。也有人认为,瑶族“古为摇民,摇之始为  ,之音‘以周切,音由、尤’。 尤,为瑶自称,崇拜盘瓠,历史悠久。瑶族最早生活在黄河流域,疑是蚩尤部落联盟之尤部。蚩尤部落被黄帝、炎帝击败,遗裔南迁,汇入南蛮部落,统称南蛮”(大型画册《瑶族》)。

    史学界对远古朝代的“摇民”进行不同的探讨,对于瑶族源的最后定论,无疑是有益的。但大多数学者认为,瑶族最早的称谓是“莫瑶”,出现在南北朝至隋唐宋之间。唐人姚思廉《梁书.张缵传》说:“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瑶族古籍《评皇券牒》亦说:“先祖人山居住,刀耕火种,坑处管业,能免国税夫役。”显然,“莫瑶”者,即是不服徭役者也!但是,此时也有一部份瑶人在封建王朝压力之下服了徭役,而被称之为“徭”。宋人周去非所著的《岭外代答》说:“徭人者,言其执徭役于中国也。”自元代开始,在中国的书面语上才开始出现带有侮辱性的“ ”称谓。明清至民国时期一直沿用着。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广西龙胜瑶族地区时,在石壁上书写了“红军绝对保护徭民”的标语,第一次把“ ”改为“徭”。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尊重珠族人民意愿,把“徭”改为“瑶”统称为瑶族。

    瑶,是瑶民族的统称。由于她是一个多民族源的民族,其内部有多达28种不同的自称,即:勉、董本优、土优、谷岗优、祝敦优勉、坳标、标曼、史门、标敏、交公勉、金门、甘迪门、藻敏、布努、努努、瑙格劳、茂、杯冬、炯奈、唔奈、巴哼、拉珈、炳多优、优念、珊介、优嘉等。由于瑶族与汉、壮等民族交往甚密切,这些民族从自己的审视角度,给瑶族取了不同的他称。如称崇拜盘王(盘瓠)的部分瑶族为盘瑶或盘古瑶;称善种蓝靛的瑶人为蓝靛瑶;称穿白裤子的瑶人为白裤瑶;答穿红色绣锦上衣的瑶人为红瑶;称居住在方向不同的瑶人为东山瑶、西山瑶、东弄瑶、西弄瑶、平地瑶、高山瑶、茶山瑶等等,称不同头饰的瑶人为尖头瑶、平头瑶、红头瑶、独角瑶等等,也有称不同姓氏的瑶人为七姓瑶、八姓瑶等;此外,还称一此接受封建王朝招抚的瑶人为听招瑶、抚瑶、安宁瑶、太平瑶、良瑶等等。据不完全统计,从古至今,瑶族的他称在300种以上。

    瑶族虽然“自称”和“他称”繁多,但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的命运”、“共同的斗争”和“共同的心理素质”紧紧地维系着民族内部的情感,产生着强大的民族内聚力,从而形成了举世闻瞩目的瑶族共同体。

基本内容

盘瑶妇女服饰的刺绣和编织,主要是配制牛角帽、衣边、袖口、裤脚和腰带。一个牛角帽要二尺见方的花巾包住,再用两根不同色彩的花带缠在帽上,四根带头吊至颈部,整个帽子就像龙冠一样,鲜艳秀丽,光彩夺目。

上衣除领口移交袖筒刺绣外,其他部位很少见绣花,看上去朴素而庄重。布衣扣五对,象征五福临门。

搭肩,也称坎肩,用若干层布料叠成,呈椭圆形状,搭在肩上既有装饰美,又有实用价值。挑重担,背背篓时,能减轻对肩膀的压力和摩擦,避免衣饰的磨损,可谓别具匠心。

围裙则用珍珠银链点缀装饰,光彩夺目,行走在山涧小道,只闻环佩咚叮。围裙边饰以山峦之中安居乐业,围裙的中央不绣花草,表示心地纯洁。

腰带从手工艺织成的线带,宽约六寸,长约六尺,中部用浓艳的红色,意味心中炽热,两端绣花草飞禽,缀上银珠,束结在身边,宛如花开并蒂,意结同心。

裤脚边要绣约五寸高的奇形花样,构图浪漫,超脱现实。

瑶妹瑶姑新婚之时,还要穿亲手制作的水红色镶边鞋,鞋用金丝银线,拼凑成龙腾风舞之势,穿在脚上,款款而行,千姿百态,顿生脚下。

盘瑶妇女的服饰,从上到下,配合得十分得体,完美和谐,丽而不华,娇而不浮,且多有寓意,表现了瑶族妇女的聪明才智,它是很有欣赏价值的民族工艺品。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1.组布机、纺纱机、蓝靛染桶,制作尖顶帽(角帽)竹子支架、乌鸠树、蜂蜡。

2.黑盘头巾、浅色花盘头巾、角帽、少儿圆帽、男士花包头巾。

3.坎肩、浅色上衣、蓝色上衣、黑色上衣。

4.胸围裙、腰围裙。

5.黑裤子、男士绑腿布。

6.盘瑶饰配的银梳、银荷叶别、银耳环、银项圈、银胸链、银带、银包、银戒指、银镯。

盘瑶服饰、盘瑶尖顶帽、盘瑶银质饰配是祖辈们言传身教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的。

龙胜县江底乡建新村江门口组盘瑶服饰传承谱表

序号

代别

姓名

出生年月

传承

主持时间

居住地

民族

 

 

 

1

1

(太婆)赵日英

 已故

母女

 

江门口组

盘瑶

2

(婆)冯玉英

1933.9.4

母女

 1947-

江门口组

盘瑶

3

(母)冯友连

1963.11.21

母女

 1977-

江门口组

盘瑶

4

赵秀珍

1986.7.12

母女

 1990-

江门口组

盘瑶

 

 

 

 

2

1

赵氏(太奶)

已故

母女

 

江门口组

盘瑶

2

赵祝英(娘)

1942.2

母女

 1946-

江门口组

盘瑶

3

赵海英(养母)

1922.8

母女

 1936-

江门口组

盘瑶

4

盘凤珍(生母)

1929.6.19

母女

 1933-

江门口组

盘瑶

5

赵美姣

1962.12.26

母女

 1976-

江门口组

盘瑶

 

 

 

3

1

盘美荣(太奶)

1904已故

母女

 1918-

江门口组

盘瑶

2

盘桂英(奶)

1931.4.16

母女

 1944-

江门口组

盘瑶

3

邓福英(母)

1952.9.14

母女

 1966-

江门口组

盘瑶

4

盘秀英

1973.2.25

母女

 1987-

江门口组

盘瑶

 

 

4

1

盘凤珍(奶)

1929.6.19

母女

 1942-

江门口组

盘瑶

2

盘鸿英(母)

1943.11.29

母女

 1957-

江门口组

盘瑶

3

盘桂连

1976.3.29

母女

 1990-

江门口组

盘瑶

 

 

 

 

 

 

5

1

盘 氏

已故

母女

 

江门口组

盘瑶

2

代 氏

已故

母女

 

江门口组

盘瑶

3

代二妹

已故

母女

 

江门口组

盘瑶

4

盘凤珍(太奶)

1929.6.19

母女

 1943-

江门口组

盘瑶

5

盘鸿英(奶)

1943.11.29

母女

 1957-

江门口组

盘瑶

6

盘凤姣(母)

1965.11.4

母女

 1979-

江门口组

盘瑶

7

盘春艳

1989.10.28

母女

 2003-

江门口组

盘瑶

 

 

 

6

1

李三妹(太祖母)

1913-1964

母女

1927-1964

江门口组

盘瑶

2

盘友英(祖母)

1922-2001

母女

1936-2001

江门口组

盘瑶

3

盘美林(母)

1956.3.28

母女

 1970-

江门口组

盘瑶

4

冯桂英

1976.6.3

母女

 1990-

江门口组

盘瑶

 

 

 

7

1

赵日英(太祖母)

已故

母女

 

江门口组

盘瑶

2

冯玉英(祖母)

1933.9.4

母女

 1947-

江门口组

盘瑶

3

冯有兰(母)

1959.7.3

母女

 1963-

江门口组

盘瑶

4

冯元香

1983.11.18

母女

 1997-

江门口组

盘瑶

 

 

8

1

代 氏

已故

母女

 

江门口组

盘瑶

2

盘月莲(奶)

1917-2003

母女

1931-2003

江门口组

盘瑶

3

冯美姜

1949.4.25

母女

 1963-

江门口组

盘瑶

 

 

 

1

赵日英(太祖母)

已故

母女

 

江门口组

盘瑶

2

冯玉英(祖母)

1933.9.4

母女

 1947-

江门口组

盘瑶

3

盘翠梅(母)

1969.7.11

母女

 1983-

江门口组

盘瑶

9

4

盘张宁

1991.12.15

母女

 2005-

江门口组

盘瑶

 

 

 

10

1

盘二妹

已故

母女

 

江门口组

盘瑶

2

盘美荣(太奶)

1904-1975

母女

1918-1975

江门口组

盘瑶

3

冯玉英(母)

1933.9.4

母女

 1947-

江门口组

盘瑶

4

盘凤兰

1972.2.23

母女

 1986-

江门口组

盘瑶

 

 

11

1

赵 氏(婆)

已故

母女

 

江门口组

盘瑶

2

赵祝英(母)

已故

母女

 

江门口组

盘瑶

3

冯美英

1951.1.19

母女

 1965-

江门口组

盘瑶

 

 

12

1

李 妹(婆)

 

母女

 

江门口组

盘瑶

2

赵元英(母)

 

母女

 

江门口组

盘瑶

3

赵美英

1935.3.5

母女

 1949-

江门口组

盘瑶

 

 

 

 

13

1

邓老二

1830-1908

父子

1863-1902

江底村

盘瑶

2

邓  辉

1872-1946

父子

1901-1929

江底村

盘瑶

3

邓荣达

1906-1966

父子

1928-1950

江底村

盘瑶

4

邓才四

1931-2000

父子

1951-1996

江底村

盘瑶

5

邓进民

1956-

师徒

1990-

江底村

盘瑶

 

 

 

 

 

 

14

1

邓氏曾祖母

1818-1887

母女

1849-1879

江底建新村

盘瑶

2

氏祖母

1839-1928

母女

1880-1918

江底建新村

盘瑶

3

氏母亲

1880-1969

母女

1908-1932

江底建新村

盘瑶

4

邓  氏

1907-1987

母女

1932-1978

江底建新村

盘瑶

5

盘荣英

1931-

母女

1977-1997

江底建新村

盘瑶

6

赵华凤

1955-

母女

1998-

江底建新村

盘瑶

7

赵启艳

1981-

母女

2001-

江底建新村

盘瑶

 

 

15

1

潘小妹

1931-2005

母女

1952-2000

江底建新村

盘瑶

2

潘富满

1952-

母子

2000-

江底建新村

盘瑶

3

李秀琴

1963-

师传

1998-

江底江底村

盘瑶

16

1

赵氏(婆)

已故

母女

江底村龙田组

盘瑶

2

赵祝英(母)

已故

母女

龙田组

盘瑶

3

冯美英

1958.2.19

母女

1972-

龙田组

盘瑶

17

李妹(婆)

已故

母女

龙田组

盘瑶

赵元英(母)

已故

母女

龙田组

盘瑶

赵美英

1935.3.5

母女

1949-

龙田组

盘瑶

代表性传承人

1. 盘瑶服饰(衣裙、尖顶帽、鞋子)制作传承人:盘荣英,女,1931年出生于龙胜县江底乡建新村黄家寨组。潘富满,男,1952年出生于龙胜县江底乡建新村黄家寨组。此为母子关系,盘荣英老人把从母亲身上学到的技术教给儿子。

2. 江底乡江底村44岁的李秀琴,平时十分注意学习,在于与老一辈的交往中学会了刺绣、染布和编织腰带、肩坎等手艺。


          四、项目论证

1. 盘瑶服饰的图案花纹美观眩目,实用与装饰自然结合,经过美术加工,形成了经久耐用的装饰品。

2. 盘瑶妇女使用的盖头巾(帕铳)和男性结婚时的花包头巾中央均绣有盘王印,使用历史悠久,制作精细;盖头巾、包头巾图案花纹十分美观,是盘瑶盛装不可缺少的装饰品。

3. 儿童装、青年装、中年装、老年装花纹图案各不相同,各有特点。中、青年又有生活装和盛装之分,盛装主要在重大节日穿戴。

盘瑶服饰的图案花纹,大多绣在袖口、裤脚、胸襟、腰带、头帕的边缘。这些服饰图案安排,不但美观眩目,而且起到加固衣服边角的作用。这种实用与装饰自然结合,经过美术加工,形成了经久耐用的装饰品。而盘瑶尖顶帽的制作对于研究民族工艺的制作技术,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盘瑶服饰(盛装)是盘瑶妇女出嫁(结婚)时的嫁妆,由于盘瑶同胞服装逐渐汉化和改装束,尚存的盘瑶服饰已经不完整了,盘瑶头饰的尖顶帽,只有个别老人年轻时的嫁妆还尚有。盘瑶饰配尖顶帽的制作,也只有个别中老年人由父辈身传口述保存下来。

画面内容:包裹新郎花头巾的盘瑶男士

画面内容:戴尖顶帽(角帽)的盘瑶妇女

画面内容:盘瑶青年妇女服饰

画面内容:盘瑶老年妇女服饰

 画面内容:戴尖顶帽、花头巾、黑头巾的盘瑶妇女

画面内容:盘瑶尖顶帽(角帽)头巾盖

 画面内容:盘瑶银饰

画面内容:盘瑶新娘花鞋

五、项目管理

1、 近年来,县人民政府已组织开展盘瑶服饰、尖顶帽和银质饰配的制作工艺调查。今后将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

2、利用宣传媒介,广泛向社会宣传,提高盘瑶服饰的影响力。

3、成立盘瑶服饰技艺小组,保存好现有的盘瑶服饰、头饰和饰配,保护好有潜力的手工制作人。

4、保护盘瑶服饰、尖顶帽和饰配(银饰)的制作过程,多功能全方位地展示盘瑶服饰传统制作技艺,从而达到拯救、保护和传承的预期目的。

2003年,江底乡举办第一届“盘王节”,政府投入资金5000元,民间自筹资金80000元。2007年,县政府投资5000元对盘瑶服饰项目进行调查整理。

六、保护计划

保护

内容

保护现存掌握盘瑶服饰和盘瑶尖顶帽制作的手工艺人及现存各种经典款式的盘瑶服饰。

时  间

保护措施

预期目标

2009年

深入调查,成立盘瑶服饰技艺小组。

全面调查盘瑶服饰及盘瑶尖顶帽的手工制作过程。

2010年

建立盘瑶服饰的保护措施,完善盘瑶尖顶帽的制作过程。举办盘瑶服饰制作培训班和第二届“盘王节”。

保存好现有的盘瑶服饰及头饰,发掘有潜力的手工制作人,多功能全方位地展示盘瑶服饰传统制作技艺。

2011年

在盘瑶居住比较集中的寨子开办服饰制作培训班,把盘瑶服饰制作工艺列入乡土教材;继续举办第三届“盘王节”。及时总结形成相关资料。

每20户以上的盘瑶寨子至少有2人掌握服饰全套技艺,盘瑶服饰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2012年

完善上一年的各项活动,举办规模更大的“盘王节”系列活动,对盘瑶服饰制定地方性法规进行保护与管理。

使“盘王节”的服饰展示活动进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轨道,使盘瑶服饰成为一项奇特多彩的民族文化品牌。

2013年

同上

同上

 保障措施

1.开展盘瑶服饰和尖顶帽的制作调查。

2.把盘瑶服饰保护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3.利用宣传媒介,广泛向社会宣传,提高盘瑶服饰的影响力。

4. 成立盘瑶服饰的保护小组,建立制度,落实责任,广泛宣传推介盘瑶服饰,收集整理盘瑶服饰的制作过程,建立资料数据库.

5. 保护好掌握盘瑶服饰制作绝技的老艺人,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进一步培养接班人。

6. 深入举办“盘王节”系列活动,筹备出版系列图书,建立民族博物馆,展示盘瑶服饰研究成果,使盘瑶服饰的制作工艺得到完整保存。

依据说明

及   其

经费预算

经费预算

依据说明

地方配套资金

总预算350万元。

普查及培训经费。

用于制作和宣传盘

瑶服饰的经费。

保护和建设经费,财政拨款,群众集资。

活动经费,群众自筹,政府补贴。

150万元。

备注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周六至周日 :9:00-17:00
 联系方式
邓馆长:07737512218
邮箱:9423403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