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代码: III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申 报 书
项目名称: 疱颈龙舞
项目类别: 民间舞蹈
保护单位: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主管部门: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局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印制
2012年3月20日
一、项目简介
疱颈龙舞是龙胜各族自治县一种侗族传统民间舞蹈,一种以舞蹈表演为主,伴以唢呐和打击乐伴奏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由于历史的原因,疱颈龙舞在龙胜其他村屯都消失了,只有平等乡平等村松树坳屯还在流传 。松树坳屯地处半山,疱颈龙舞的技艺是200多年前迁徙到松树坳的第一代先民石仁尚从原居地山脚下的平等大寨带来的,在这里足足传承了10代人。
疱颈龙舞从传统龙灯舞演变而来,两都是民间龙崇拜的体现,都一样表达着消灾、祝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理诉求。不同的是疱颈龙简化到只留下龙头和龙宝,省去了龙身和龙尾,但在表演上疱颈龙却比传统龙灯要舞得激烈、劲爆。它大胆地吸收和融入了民间舞狮、武术及体育竞技中的艺术元素,成为一种别开生面的民族民间舞蹈,令人耳目一新,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疱颈龙舞
属 地
龙胜各族自治县
保护单位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法人代表
蒙呈强
通讯地址
龙胜县城东园路1号
邮 编
541700
电 话
0773-7518313
传 真
0773-7513869
电子邮箱
Lsxwhg7518313@163.com
所
在
区
域
及
其
地
理
环
境
疱颈龙流传在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乡平等村松树坳屯。平等乡是龙胜的侗乡,位于龙胜北部,从前称为“北区”,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60公里。这里东临马堤乡、南接乐江乡、西与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毗邻,北与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交界。松树坳屯是平等村一个村民组,有 户住户,人口 人,均以务农为主。松树坳屯坐落在一条如龙蜿蜒而来的山梁上,它背靠高耸入云的天云山,地势比较陡峭,山脚是面临大田垌的平等大寨,如龙的平等河穿过田垌迤逦而去。
三、项目说明
分
布
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乡、三门(镇)、伟江乡。
历
史
渊
源
据龙胜侗族《祖先进村》的款词叙述,平等从宋代天圣年间开始开发,而后,苗族、瑶族、汉族也来到这里,各民族在并肩创造家园的同时,也促进了彼此文化的交流融合,作为吉祥的标志,对龙的崇拜,便成为大家的文化认同。过去平等一带过年舞的龙是点蜡烛的长龙,俗语叫“舞龙灯”。疱颈龙舞是传统龙灯的变种,作为道具的龙,只有龙头和龙宝,之所以叫“疱颈龙”,是因为紧连龙头的颈部鼓起了一个像患粗脖子病(龙胜方言叫“疱颈”)的大包。关于疱颈龙的来历,当地有几种版本,一说远古时候龙、蛇、雷、虎和侗族造人的始祖姜良、姜媄分工掌管世界,龙和雷司掌风雨,由于做事不协调,气得龙王长出了疱颈;二说龙王藏身山下,人们开田不慎挖伤了它的颈脖,伤口鼓起一个大瘤。人们不忘它行风降雨的恩德,每到过年便编龙头、扎龙宝、跳舞祭奠它,形成了疱颈龙舞。虽然疱颈龙被简化到只留下龙头和龙宝,但龙文化的精髓不变。疱劲龙何时在平等一带开始形成,已无法考证,只能考证到它在松树坳屯流传的历史。据这里的老艺人石光、石万琛、石义等人说,是200多年前从平等大寨迁到这里的石仁尚开始传授的,已经传了10代人。建国后,松树坳人在继承民族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革,使之成为独树一帜的侗族民间舞蹈。“文革”期间破“四旧”,疱劲龙舞一度停止,改革开放以后,经过搜集、整理,这一舞蹈进入了《广播舞蹈集成》,这里的群众也解除过去疱劲龙舞只能在春节表演的禁忌,多次到县里和自治区表演,1983年还上了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的舞台。
基
本
内
容
疱颈龙舞以脖生疱颈的龙头和一个龙宝为舞蹈的道具,以唢呐和打击乐作伴奏,一般在鼓楼或鼓楼坪表演,因为轻便,也常到村民的堂屋里表演。
春节表演的头夜叫“出龙”。出龙之前先要到庙里或水井边举行请龙神的祭祀仪式,让巫师为疱颈龙点蜡烛开光,开光结束后鞭炮齐鸣,在唢呐声、锣鼓声的簇拥下,疱颈龙穿过村巷,径直前往鼓楼或鼓楼坪表演,给村寨驱瘟、除恶、消灾,保佑风调雨顺,安康幸福。在鼓楼或鼓楼坪表演完以后,还可以应各户之邀,去给各家祈福。春节舞龙时间为半个月,舞到元宵节晚上才封龙。
疱颈龙舞的表演一定的程序和套路,分为地上和八仙桌上两组动作,其动作复杂多变,要求两个舞者十分默契地配合。地上的舞蹈动作有:“开二门”(金门、银门)、“开四门”(表示户纳东西南北财)、“龙王滚车”、“画眉跳杠”、“鲤鱼上滩”、“雪花盖顶”以及“大荷包”、“小荷包”等等;桌上有“神龙赐福”、“跳龙门”、“台角跳转”、“台角倒立”和“前毛”、“后毛”、“高毛”等舞蹈动作,其中不乏舞狮、体育竞技和武术的动作,那翻滚、腾挪、跌扑,跳跃的绝技,让人目不暇接,拍手叫绝。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道具:龙头和龙宝先用细竹片扎成轮廓,然后用绸子、彩纸糊上,再用颜料点染。
乐器:唢呐和大锣、小锣、大鼓、小鼓、大钹、小钹等打击乐器。
舞蹈乐谱:唢呐曲和打击乐合奏说(已收入舞蹈集成《疱颈龙舞》篇)。
传
承
谱
系
代数
称谓
姓名
性别
民族
出生年月
传承方式
主持时间
住 址
一代
太祖宗
石银尚
男
侗
无法考证
师传
松树坳屯
二代
石相保
石老贵
三代
石老钱
石玉杭
石玉昌
四代
石全昌
石全秀
石全茂
五代
石成琦
1910年8月
石 崇
1920年10月
石 宜
1924年7月
六代
石 光
1922的10月
石万琛
1934年3月
1955
石 泽
1920年6月
石万刚
1937年10月
七代
石 毅
1945年6月
1965
石庆奎
1949年7月
石庆祝
1956年8月
石 松
1950年3月
八代
1980年
石义克
1971年5月
石军炒
1972年8月
石庆宏
1978年4月
石昌友
1997年3月
2012年
代
表
性
人
石 毅 (男,侗族69岁)
石庆祝 (男,侗族56岁)
四、项目论证
主
要
特
征
疱颈龙舞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变迁,形成以下的主要特征:
1、独特的地域性特征。因为历史的种种原因,疱颈龙在松树坳周边地区失传了,唯独它还流传下来,越来越显示出它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因为是“孤本”,也更显得弥足珍贵。
2、艺术多元性特征。疱劲龙舞集民间舞蹈技巧、中国武术、体育竞技套路之大成,体现出广泛吸纳多种艺术元素来丰富自己的兼容性特征。
3、艺术的简洁与丰富并存的一致性特征。疱颈龙舞的表演者只有两个人,把一条长龙简洁含蓄到如此写意的地步,然而在这样极其有限的表演空间里,表演者把各种套路拿来尽情展示,体现了姐妹艺术相存相依的共存性特征。
重
价
值
1、文化价值:通过舞龙消灾、祈福,疱颈龙舞所体现的龙文化,以农耕经济为基础,这个舞蹈就是这一文化类型的典型代表,它有助于我们对侗族文化习俗的研究,具有较高的文经价值。
2、艺术价值:疱颈龙舞的表演从传统龙灯演变而来,但它不拘一格,大胆吸收姐妹艺术元素,形成自己独特的舞蹈风格,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精神,今天对我们的艺术创作仍有启发的意见。
3、实用价值:保护、传承和推广疱劲龙舞,是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需要,也是促进精神文明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随着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它潜在的文化价值将日益显现出来。
濒
危
状
况
疱颈龙舞流传区域较窄,均为口传身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众多的青年人外出打工,能在村中用心学习的人也就2到3人,传承状况不容乐观。
图
片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五、项目管理
已
采
取
的
保
护
措
施
1、平等乡平等村松树坳屯由老艺人传帮带作用,扩大龙舞学员队伍,史其上新台阶。
2、2010年全县举办一期疱颈舞会演,挖掘整理恢复了三门乡、伟江乡疱颈龙舞队伍,全县由原来1支现增加到三支疱颈舞队伍。
资
金
投
入
情
1、2012年全县举办疱颈龙舞会演投入3万元。
2、平等乡政府及松树坳屯制作道具、购买乐器、服装、排练参加会演投入2万元。
3、三门镇恢复排红参加全县会演投入2.5万元。
4、伟江乡恢复排练参加全县会演投入2万元。
六、保护计划
保护内容
1、保 老艺人发挥其“传帮带”作用。
2、疱颈龙道具制作、锣鼓、唢呐、曲调。
3、舞蹈的地下和桌上的各种作动。
4、记录整理舞蹈伴奏打击乐和唢呐乐典。
年
计
划
时 间
保护措施
预期目标
2012
调查统计全县老艺人
掌握艺人的分布状况
2013
调查记录有关历史故事
整理造册存档
2014
成立传承基地
发挥老艺人“传帮带”作用
2015
普及到全县各村屯
使疱颈龙舞在全县遍地开花
2016
举办全县性比赛
力争获申报国家名录
保障措施
1、建立县、乡、村各级疱颈龙舞领导小组。
2、制定奖励机制,对传承工作突出的给予奖励。
3、定期推荐成绩突出、演技高超的队伍外出商演。
经费预算及
其依据说明
经费预算
依据说明
地方配套资金
10万
争取区级专项经费6万元
县级财政专项4万元
备注